English

黄河为害 根在泥沙

1999-08-0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

引黄入卫工程是一项跨省、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。该工程利用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原有的工程设施扩建、改建而成,年平均引黄河水13.6亿立方米,每年向严重缺水的河北省沧州、衡水、邢台三市输送5亿立方米“救命水”,其余的由聊城地区引用。该工程自1992年送水以来,给河北的3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,也改善了聊城地区的灌溉条件。但是在向记者介绍这一工程时,聊城的同志们都叫苦连天。

引黄必引沙,这一引黄工程在引水的同时,带进来的泥沙已经占用了3.5万亩农田。沿着引水灌渠,记者看到从渠底清出来的细沙沿着渠道两侧堆成长长的沙丘,渠边的土地已经出现沙化现象,遇到风起,黄沙漫天。当地有民谚:“关着门,堵着窗,照样喝泥汤;一人一天二两沙,白天不够晚上补。”引黄带来的泥沙,已经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。

黄河为害,根在泥沙。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,平均每年的输沙量多达16亿吨,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5公斤,均居世界大江大河的首位。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,集中在河口镇至龙门和龙门至潼关两个区间,来沙量占全河总沙量的90%,粒径大于0.05毫米的粗泥沙也主要来自这两个区间。

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,西起日月山,东至太行山,南依秦岭,北抵阴山,面积64万平方公里,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。这里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.4万平方公里,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70.9%,其中每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吨/平方公里的剧烈水蚀面积3.67万平方公里,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%。由于地形复杂,生态环境恶劣,水土流失特点不同等原因,使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很大。

专家介绍说,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长期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据考证,早在240万年前的黄土沉积期间,这里就有了自然侵蚀现象。起伏不平的地貌、疏松易蚀的土质,加之气候变迁,暴雨集中,构成了其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因素。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、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持续需求、历史上战争连绵等人为因素的影响,造成森林、草原天然植被不断破坏,数量骤减,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,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。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已基本不存在原始天然森林植被,子午岭、六盘山两个较大的次生林区,面积也仅有2.34万平方公里。

黄河每年16亿吨的挟泥沙量中,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,使河床以平均每年6—8厘米的速度淤积抬高,下游河床已平均高出两岸堤背地面4—6米,成为闻名于世的“地上悬河”。河道泄洪能力降低,漫滩流量由过去的6000立方米/秒降低到现在的3000立方米/秒,造成了“小洪水,高水准,大漫滩”的不利局面,加剧了洪水威胁。1996年8月,花园口洪峰流量7600立方米/秒,其水位比1958年的22300立方米/秒大洪水时还高0.91米,淹没滩地22.9万平方公里,使107万人受灾。同时,为了把大量泥沙输送入海,每年汛期要占用输沙水量150亿立方米,使黄河水资源利用受到限制,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。大量泥沙还使水库、渠道严重淤塞,各种水利设施难以正常运行。

治理黄河,根本在治沙,在于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党和政府把黄土高原列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地区,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活动。经过不懈的努力,已取得了明显成效。截至目前,全区已完成初步治理面积16.6万平方公里,共在坡耕地上改建水平梯田6000多万亩,建设其他类型基本农田2000多万亩,在荒山荒坡和退耕地上营造水土保持林草1.5亿亩,在沟道和田间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00万座(处),在多沙粗沙区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治沟骨干工程984座。

但是目前的治理进度缓慢,与国家要求每年治理1.21万平方公里的任务相距较远。而且“边治理、边破坏”现象严重,据统计,因随坡开荒、开矿修路等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依然任务艰巨,黄河根除沙害,依然难定时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